大变动!官方:此前延期比赛补赛时间确定 共9场比赛因此做出调整
2
2025 / 01 / 16
什么是“垃圾时间”?
有一种说法是,“垃圾时间”这个词来自知名解说奇克-赫恩,每当一场比赛分差过大胜负已分,双方主教练都会让主力和重要轮换休息,这个时间就会被赫恩称为“垃圾时间”——因为现在场上球员都是配角中的配角,场面自然不会很好看,对观众来说自然显得很“垃圾”。
久而久之,“垃圾时间”也就成了专业术语。
传奇解说员奇克-赫恩
不过,类似的情况在CBA却略有不同,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,在CBA的常规赛期间,即便一场比赛打出了我们所说的“垃圾时间”,换上来的球员往往也是大家熟悉的刚刚在场上打过的那些人。
换句话说,CBA缺少“真正的垃圾时间”。
比如10月27日南京对广东,第四节开始广东已经领先快40分,但广东场上依然是:吉伦沃特、王少杰、黄少杰、任骏飞、李文昊(唯一年轻球员),南京则是穆迪、林葳、赵柏清、郭昊文、张新宇(唯一年轻球员)
那这是为什么呢?
原因很简单:CBA的报名名单不够用。
在《2024-25赛季CBA球员选秀、工资帽、聘用及交易管理规定》(以下简称为“CBA规定”)中,明确给出了赛季期间,俱乐部国内球员注册人数不得少于14人,不得超过18人。
而以本赛季4节7人次的外援名额,大多数球队同时注册的外援都是4人,也就是说,一支球队所拥有的球员人数,通常在18-22人之间。
这个数字要超过大部分联赛的注册人数,当然也包括了上限15+3人的NBA。但问题是,CBA允许一场比赛的报名球员人数,最多只能有12人——
图片来自2023-24赛季CBA官方手册第53页
一名匿名球队主教练就在赛季前提出了担忧:“新赛季的外援规则,受影响最大的是国内轮换在8-10顺位的球员,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连报名机会都不会有。”
很显然,这也是目前整个CBA主教练都要面临的大问题——本赛季外援规则从4节4人次猛然提升到7人次,对很多球队来说4外援变成标配,比起去年的2外援翻了一倍,但总报名人数还沿用了一直不变的12人。
这两个名额,就要从国内球员里面挤出来。
实际上,类似的问题一直都有存在,最近的例子就是在2024年季后赛,辽粤半决赛的焦点对决中,G3杜锋果断启用小将李奕臻来主防赵继伟,起到了奇效,G3赵继伟全场一共只得到了7分4助攻,在和这位18岁小将的缠斗中精疲力竭。
然而在生死战G5,在周琦缺席的情况下,杜锋却选择给任骏飞报名,同时让张文逸进入大名单,李奕臻没有得到报名机会。G5最终赵继伟狂砍31分13篮板5助攻。赛后杜锋承认,报名名额限制让教练不得不放弃一些有机会表现的年轻球员,取舍的问题一直都存在。而类似的观点,在张庆鹏、杨鸣、邱彪等年轻教练身上也屡次提起,他们甚至表达过,如何筛选12人名单,经常耗费教练组的大量时间精力。
实际上,报名名额卡死在12人,对于选秀球员来说,也是一直逃不开的课题,众所周知CBA的选秀球员通常来自各大高校,并不属于各支球队青训体系,而他们的第一份新秀合同通常在2-4年之间。考虑到选秀球员的即战力普遍不足以直接胜任前8人的轮换阵容,球队和球员双方很容易出现一定程度的不信任,这也导致了CBA的选秀球员,尤其是高顺位球员,在生涯早期得不到出场机会的情况。
有时候球迷买票专程来看比赛,却在大屏幕上找不到新秀的名字,也常常影响到球迷观战的热情。
最典型的是宁波队今年的榜眼王凡懿,本来就是宁波大学的球员,本地人气很高的球星,但这个赛季都有三场比赛没有报名
我们都知道,CBA沿用的是FIBA传统的12人报名名单,尤其是在奥运会、男篮世界杯这种大赛里,12人敲定后就不可修改,教练能用的就是眼下的这12人,而CBA从创办以来也一直没有对此进行修改。
但即便是FIBA,也在悄然修改规则,以便各支球队有充足的战力应对比赛:在世界杯和洲际比赛的国际比赛日期间,FIBA允许各支球队在赛前24小时再决定12人报名名单,给了一定的容错空间;而且比起早些年每天都有比赛,天天都是背靠背的强度,近些年的男篮世界杯和奥运会也给了至少一天的休息时间。
2021年东京奥运会,考虑到疫情影响,原先的12队分2组,每队打5场小组赛,改成了现在的分3组,每队只需要打3场小组赛的赛制,而在疫情过后的2024年巴黎奥运会,新的分组规则也继续采用了下来。
2016奥运会分两组
2021年和2024年,分三组(A、B、C)
而CBA在注册名单人数一增再增,外援规则一变再变的情况下,30年来仍然坚持12人报名不更改,多少有点教条了。
大师:我要说什么心里话你懂吧
那么大洋彼岸的NBA呢,他们的报名规则改了吗?
改了,而且就是这几年才改得特别厉害的。
在王治郅和巴特尔的时代,我们常常会讨论12人大名单的问题。因为当时的NBA每支球队大名单最多允许15人,但只有12人可以激活进入板凳席(剩下3人在所谓“伤病名单”,进入伤病名单不管有没有伤病未来5场不能出场),在这一点上和CBA相差不太大。
我还专门查了一下姚明师妹黄圣依是怎么回事(据说他俩都毕业于高安路第一小学)
不过——在2011-12赛季,发生了一点点改变。
这一年NBA因为停摆导致时间大幅缩水,在两个月后的圣诞节才正式开打,但NBA依然强行准备了一个66场常规赛的赛程。多支球队面临着大量的背靠背和5天4战的强度,为此NBA做出了些许调整:每支球队的报名名单,提高到了13人。
这一规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更密集的伤病问题,值得一提的是,2011-12赛季同样是“林疯狂”横空出世的一年,增加一个名额就增加了亮相的概率,林书豪自然是扩编名额的受益人之一。
林疯狂第一场,大名单13人
而在接下来的2012-13赛季,一个正常的82场的赛季,13人名额沿用了下来。
多个人多张凳子睡得也更香……
直到2017年新版劳资协议和后续的补充条款出炉,NBA又增设了每队两人的“双向合同”(本赛季增加到每队三人),同时放开报名人数,每场人数直接来到15人。
按照NBA的计划,双向合同球员可以在NBA球队和附属球队之间灵活移动,如果NBA球队足够健康,那么这两人会被下放锻炼,而球队出现人员荒的时候,球队可以立刻提拔他们来到NBA球队,驰援阵容。
2017年7月1日,柯比-西蒙斯和灰熊签下了NBA历史第一份双向合同
现在柯比-西蒙斯效力于浙江稠州
这一规则的另一个目的是,免去了球队球探大规模考察发展联盟的麻烦,同时也可以让这些新秀(双向合同通常是一二年的次轮末段或者落选秀)得到了解球队战术,并得到专门的教练辅导的机会。
总而言之,NBA以最小的成本,扩大了编制,让额外的90个人穿上了NBA球衣,同时也让球队更好地缓解了人员荒。
本赛季马刺100-127输给火箭,就使用了15人出场,三条阵容看起来非常整齐,其中大卫·杜克、米尼克斯以及英格拉姆都是双向合同球员。
所以我们能更多地看到当年的林书豪,今年的崔永熙、河村勇辉(以及布朗尼……),也能见证纳兹·里德、邓肯·罗宾逊、渡边雄太这样的励志故事。
但究根结底,双向合同的初衷,就是为了减少主力损耗,避免伤病用的。
事实上,在竞争对抗日益激烈的今天,这些规则的修改,一般都是好的留下来,不好的弃用,然后继续探索。NBA在扣篮大赛和全明星上年年改规则(今年全明星又改成了4支球队的夺标赛),为的就是增加观赏性,让球迷更愿意来看球。有没有效果倒在其次,但永恒不变的是,这些进步当中的赛事,都在积极寻求变化,拥抱更多的可能性。
其实还有一个更好的例子,足球。
疫情期间,国际足联倡导比赛增加换人名额,从之前的每场换3个人,改成每场换3次最多5人(其中半场换人不占次数)。这一举措最初是应对新冠造成的体能问题,缓解球员压力,保证比赛质量的。
但很快,人们发现,5个换人比起3个换人,对比赛起到了进化般的提升:更多的球员得到了上场表现的机会,教练有更多的战术可以操作,而每支球队的板凳厚度直接决定了球队赛季的走向。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球员因此受益,大多数足球从业者和球迷都认可,5换人制让足球比赛达到了新的水准。
疫情过后,5换人制也毫无争议地保留了下来。
随后2024年,欧洲杯改制第一次将球队大名单人数上限提升到26人,这个规则也在之后杯保留了下来。
不过正式比赛能报的依然只有23人
其实篮球比赛比起足球,最大的优势就是不限制换人次数,有更多战术调整的可能性。但显然对于一支9-10人轮换的CBA球队来说,哪怕打到垃圾时间,也依然没法让全部主力轮换休息,一边是主力球员累死累活伤病频发,一边是年轻球员无所事事,12人报名可能真的限制了一些人的表现空间。
另一个问题是,每个阶段CBA战绩不好的球队最大的变数就是换外援。拿掉不适应的,换新的过来试试。考虑到外援的水平通常都有国内主力乃至核心的水平,换外援要么立竿见影要么明年再来,相比之下赛季中期自行造血内部提拔反而是次要的。说得再刻薄一点,每个球队除了4个外援,真正“能打”的也就那么八九个人,算上伤病也差不多了,没有太多可以争议的。
可是话说回来,垃圾时间的存在意义,不就是让边缘球员积极表现,积累高水平比赛的经验,以便未来不怯场的吗?这最后的三五分钟,对于主力来说无所谓,但对年轻球员来说,可能无比珍贵,甚至可能改变他们的生涯走向。
其实也不妨微微调整一下?
广东队这波年轻人,本赛季不算杯赛一共出场17次,其中杨溢彰华非至今没上过
最后再回到足球,在疫情之前,中超曾经尝试过一个规则:允许自身培养的青训球员进入大名单,也就是可以在18人大名单之外报名。
虽然并没有掀起太多风浪,但据一些年轻球员透露,能进大名单,能在热身期间和经验丰富的老大哥一起训练,对他们来说有着极其巨大的帮助,能坐在场边成为名单上的一员,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激励和荣誉。
所以,要不然CBA也可以试试?
也无非就是在场边多摆几张椅子,让大屏幕多个滚动功能嘛。
把那些好的地方学进来,给年轻人多一点动力。
岂不美哉?
欢迎大家来我们的微信公众号“后体工队长”看看,有更多NBA、CBA相关考古、评论和人物内容>>
(文/文若)